今天是:

安全教育

当前位置: 部门首页 >> 安全教育 >> 正文

提醒大学生:莫被校园贷缠身!

发布日期:2017-04-12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    初见,挺不错

  只需通过网贷移动客户端,简单上传个人身份证,登记学籍资料,几分钟视频签约,一笔贷款即可到账。零首付,无担保,到钱快,囊中羞涩时可解燃眉之急,家有困难可贷款助学……校园贷,看起来是挺不错的!

  现状,很失望

  1.市场混乱

  花样繁多,发小广告、招学生代理……用各种方式拉人贷款;信息铺天盖地,真假不明;一些非法平台趁虚而入,私下交易;平台审核不严,只要知道学生信息,就可以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名义贷款……

  2.部分学生依赖于此

  在很多大学生的观念里,读大学不仅只有学习,还有人际交往、购物、体验各种新鲜事物等需求,以至于资金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。校园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消费平台。据调查,依赖校园贷的大有人在。

  3.悲剧频发

  由于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,又普遍花钱大手大脚,因此很容易还不上贷款。到了还款日期,要么拆东墙补西墙,最终利滚利借款更多;要么求助父母,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;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,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

  深深的套路

  1.各种嘘头引你跳坑

  对于校园贷,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信息:“零首付”、“低利息”、“无需担保”、“快速到账”“操作简便,提供学生信息即可办理”……总之,它打着各种嘘头引你跳坑,然而入坑之后,想出来可就难了!

  2.“低息”不过是幌子

  据网贷之家调研数据显示,校园贷平台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%至25%之间,分期付款购物平台要更高些,多数产品的年化利率在20%以上,有些利率甚至以指数计算,一旦逾期未还,随之而来的“利滚利”更是惊人。

  3.利用学生信息为作他用

  当学生和对方办理贷款后,对方有可能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学生信息作为他用,如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再贷款,给学生造成个人声誉利益的损失。

  4.你以为逃得了,其实它早已将你套牢

  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,觉得反正是虚拟交易还不了又能怎样?但是,学生的身份证、学生证和家长联系方式等信息都在对方手里,“跑了和尚跑不了庙”,学生毕竟要顾及自己的学业、前途。

 

    预防,要趁早

  2009年,银监会下发通知,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,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,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后,信用卡便逐渐退出了大学生群体。随后校园贷款便取代了信用卡,开始进驻大学校园。借助网络,校园贷变得简单。一些校园贷款机构或借贷平台背后的实际放贷人,声称只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信息,再填几个电话号码就能进行贷款。那么,这类校园贷款是合法的吗?

  答案是:不一定。看待校园贷款问题不能一刀切,如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出发,针对学生专门设置合理的利息、符合法律的借款流程、正常的催收程序,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,校园贷款方能称为真正的校园贷款。然而由于校园贷款刚刚兴起,监管不严,一些浑水摸鱼的黑心校园贷款机构,看中了大学生涉世未深,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管控意识,借校园贷之名,行高利贷之实。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,用隐藏猫腻的手段,变相收取高额的利息。如媒体曾经曝光的某校园贷款平台,宣称月利率0.99%。但是当学生借10000元,分12期还时,却会被提前扣除2000元管理费。只有最终还款未逾期,2000元管理费最后才能退还。名义上10000元的借款,实际只贷款了8000元,最终还款金额却达到11187元,年利率更是超过了30%。

  这种用所谓“低利息”蒙骗局外人的高利贷,在法律上如何评价呢?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明确,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%,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%,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。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%部分的利息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”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,凡是年利率超过24%的贷款,超出部分完全可以不用归还。

 

   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,大学生群体的日常花销,较之踏入社会的成年人相比,并不算高。父母给的生活费,大多也能满足大学生的基本日常开销。抛开校园贷款合法性问题不谈,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热衷于贷款消费呢?

  新闻中涉及的贷款大学生,很多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不得已而为之,而是用贷款去进行高消费。这类贷款的目的集中表现在购买新潮电子产品、高档化妆品等。个别大学生甚至借巨款,从事赌球等违法行为。今年3月份,据媒体披露,河南一名大二学生郑同学,先后在6家网络平台贷款近百万元赌球,最终输个精光,自身无力偿还,选择了跳楼自杀。这类让人痛心的事实表明,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,才是从源头上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解决办法。由于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,喜欢新鲜事物,受同龄人及社会上一些攀比风气的影响,在大学校园里又远离父母的看护,因此很容易被一些诸如“分期,只为更好的自己”、“先消费,后付款”、“超前享受,没钱也能任性”的贷款标语诱导,进而借钱满足自己潜在的旺盛消费欲望。归根到底,校园贷款的盛行,是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所导致的。

  作为大学生,我们要树立文明、科学、理性的消费观念,坚持适度消费,提高自我约束能力,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。


 

 

上一条:"五一"假期校园安全温馨提示

下一条:增强安全意识,提高防范能力